邵维国(1964,9——),吉林省白山市人,法学博士,教授,法学院院长,刑法学学科带头人,广州市优秀教师。<br>学历情况<br>博士(吉林大学,2001年毕业)。<br>硕士(吉林大学,1994年毕业)。<br>本科(吉林大学,1987年毕业)。<br>学术兼职:广东省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br>主要研究领域:刑事法学<br>著作<br>1.《犯罪判断学》(21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独撰。<br>2.《犯罪论体系——司法评价犯罪的标准、步骤和方法》(21万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独撰。<br>3.《罚金刑论》(23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独撰。<br>4.《刑法分则疑难案例解析》(35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独撰。<br>5.《刑法(总论)教学案例》(33万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主编。<br>发表论文<br>1.周代家臣制述论,载《中国史研究》1999-08-20(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br>2.犯罪只能是价值判,载《法商研究》2009-07-15。<br>3.论包容犯概念之提倡,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12-21。<br>4.论立功,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09-24(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br>5.论罚金刑数额立法的原则,载《当代法学》2002-11-30(检察日报2002年12月20日3版转载)。<br>6 .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的原则和模式选择,载《当代法学》2003-03-30。<br>7 .论海上国际犯罪的船旗国管辖原则,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1-24。<br>8 .论聚众犯罪,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07-20。<br>9 .犯罪客体是刑事违法的最高价值标准,载《河北法学》2010-12-05。<br>10 .论我国刑法中公共安全的内涵及其认定标准,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11-20。<br>11 .论挪用公款罪的客体规定性及故意内容,载《河北法学》2005-11-30。<br>12 .论吸收犯的罪数本质、成立要件及类型,载《河北法学》2012-02-27。<br>13 .道德规范可普遍化研究,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30。<br>14 .论形式违法性与实质违法性之关系——兼论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载《学术交流》2008-12-05。<br>15 .位于他国内水外国船舶上犯罪之管辖权,载《中国海商法年刊》2010-12-15。<br>16 .犯罪与刑事违法性关系论纲,载《北方法学》2007-09-25。<br>17 .伦理规范违反意志是主观恶的最高价值标准,载《学术交流》,2010-06-05。<br>18 .论罚金刑的根据,载《刑法论丛》,2003-07-39。<br>19.论期待可能性的内部层次,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5(新华文摘摘目)。<br>20 .论共同犯罪人的意思联络,载《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9-30。<br>21 .论水权的概念及性质,载《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28。<br>22.论我国罚金刑数额立法的弊端及其完善,载《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28。<br>2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盗罪规定的超普遍管辖权研究,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5。<br>24 .论我国刑法中的目的犯,载《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28。<br>25.论被利用者的行为构成犯罪与间接正犯的成立,载《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9-30。<br>26 .中西方社会罚金刑起源比较研究,载《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28。<br>27 .刑事管辖权含义辨析,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5。<br>28 .论在专属经济区、领海发生的海盗行为之管辖权,载《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5。<br>29 .论我国刑法中的信用卡犯罪,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9-15。<br>30.中外侵犯商业秘密罪主观方面立法比较研究,载《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9-30。<br>31 .论扩大罚金刑适用范围的理论根据,载《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25。 <br>32 .论我国罚金刑适用方式的利弊及其完善,载《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15。<br>33.论在领海内船舶上犯罪的刑事管辖权,载《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30。<br>34 .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罪数形态,载《福建法学》2003-05-20。<br>35 .论罚金刑的道义报应根据,载《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25。<br>36.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是高校培养卓越法律本科人才的核心任务(第二作者),载《教育教学论坛》2013-05-15。<br>38 .论我国罚金刑价值取向,载《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12-30。<br>39 .浅谈先秦时期身份犯问题,载《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25。<br>40 .论康德刑罚道义报应学说(第二作者),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5。<br>41 .论对目的犯之教唆和帮助行为,载《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7-30。<br>42.论犯罪客观要件是刑事违法的具体价值标准,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5。<br>43 .论吸收犯吸收关系的根据,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5。<br>44 .帮助行为若干问题探讨(第二作者),载《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09-15。<br>45 .论刑法中立功的发展趋势及其完善,载《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9-11-10。<br>46 .论间接故意的本质及其犯罪构成特点,载《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08-30。<br>47 .试论我国新刑法典罚金刑制度,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12-30。<br>48 .间接故意的类型及间接故意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新论,载《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8-04-15。<br>49 .法学专业“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载《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1-22。<br>50.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设置律师方向及课程建设的探索——以广州大学法学专业律师方向为(第二作者),载《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2-22。<br>主要科研、教研项目<br>1.主持广东省法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至2015年。<br>2.主持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2013年至2016年。<br>3.主持广东省精品课程、广州市精品课程《刑法学》。<br>4.主持广东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14年至2016年。<br>5.主持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罚金刑问题比较研究》,2003年至2006年。<br>6.主持广州市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法学“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成与实施》,2012年2016年。<br>7.主持广州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广州市“双抢”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2007-2009年。<br>8.主持广州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海上国际犯罪的刑事管辖权研究》,2008—2010年。<br>9.主持广州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犯罪论体系研究》,2012年度。<br>10.主持广州市教育局项目《犯罪论体系研究》,2009——2012年。<br>11.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科技风险视野下的刑法走向研究》,2008-2011年,成员第二名。<br>获奖情况<br>1.《罚金刑论》获2003—2004年度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br>2.《罚金刑论》获大连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br>3.《论罚金刑数额立法的原则》获2003年度大连市科学论文奖三等奖。<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