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招生专业:结构工程(博士研究生、硕士生)、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包括全日制专业硕士、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钢管约束再生结构受力机理及抗震性能;钢结构高等分析理论及工程应用;钢与混凝土混合结构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及抗震性能;半刚性连接钢结构梁柱节点的智能计算模型及抗震性能;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计算理论和地震响应分析;新型复杂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分析理论及工程应用;钢构件及钢结构的稳定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基本信息:刘坚,男,汉族,湖南邵阳,工学博士,出站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湖北省科技咨询专家,国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员、广东省钢结构协会会员等。 广东省复杂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钢结构系列教学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
教育背景: 2003 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重庆大学结构工程专业,1987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工民建专业。
工作经历 :1999年2月至今,分别在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土木系、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5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及东南网架股份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做博士后研究。历任结构学部副主任;建工系书记,副主任;建工系主任,书记,学院党委委员等。2002年被聘为防灾减灾工程硕士点导师(首届导师),2003年被聘为结构工程硕士点导师,2009年被聘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点导师(首届导师)。被聘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指导教师,博士后合作导师。2007年被任命为结构工程硕士点负责人。广东省复杂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主任;广东省钢结构系列教学课程教学团队(2014年)负责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组合与大跨空间结构》(2015年)负责人。
主讲课程:主讲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和地下工程等本科专业的以下课程:《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工程结构设计原理》、《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大跨空间建筑结构》和《建筑结构与选型》等;分别指导《钢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主讲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生的以下课程:《钢结构非线性分析》、《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理论》、《大跨度空间结构理论》和《现代钢结构理论与设计》等,以及承担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博士生点《现代结构设计理论》课程主讲工作。已指导十四届40余名研究生,其中已毕业十一届30余名研究生,并获得学位。
主要教学成果:教学优秀奖一等奖(独立,2009年)。《多工种配合基于设计院模式的土木工程建筑结构方向毕业设计综合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获得广州大学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面向行业需求的地方高校土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及实践》、《基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一体化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改革与创新实践》、《产学研结合的钢结构系列课程实践》和《钢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广州大学第八、七、五、四届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主编教材《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原理》获得全国普通高校土木工程类实用创新型系列规划教材优秀教材奖(独立,2009,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主持或主讲的土木工程等专业本科《大跨度建筑空间钢结构》、《钢结构设计》、《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和《组合结构》等课程的相关多媒体教育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网站分别获得第十八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二等奖(中央电教馆,第一)、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教育部,第一)、全国第四届建筑类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建设部中国建筑教育学会,排名第一)、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教育部,第一)、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三等奖(中央电教馆,第一)、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教育部,第一),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比二等奖(广东省教育厅,排名第一,2011)、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比三等奖2项(广东省教育厅,第一,2012,2014),广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活动二等奖两项(广州市教育局,第一,2010、2011年)、三等奖两项(市教育局,第一,2009,2014),广州大学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活动一等奖一项(第一,2014)、二等奖三项(第一,2007、2009、2011)、三等奖一项(第一,2010年)。广州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新二等奖指导教师三项(独立,2005、2016、2017)、三等奖指导教师四项(独立,2010、2012、2014、2016)。主持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土木行业需求的地方性高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主持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八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重点项目)--基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和设计院模式的毕业设计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主持广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立项项目(重点项目)--面向卓越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与创新实践研究。主持的《组合与大跨空间结构》课程被评为广州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主持的《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被评为广州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主持的钢结构系列教学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广东省教学团队等。
主要科研成果:获得201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钢-混凝土组(混)合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2017获得广东省土木建筑领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标准《钢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BJ 15-102-2014))。获得2018年中国标准科技创新奖二等奖(CECS2018-C-017)。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钢管约束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的损伤破坏机理与动力性能研究(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钢管约束再生混凝土的本构模型和性能研究(主持)、广东省复杂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负责人,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教育厅科技创新项目—钢框架-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新型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主持,已结题)、广东省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资助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维钢结构高级分析理论(结题)、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村镇房屋隔震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研,已结题)、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大跨度非规则空间钢网壳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已结题)、建设部科技攻关项目-基于遗传算法与结构极限承载力的钢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主持,结题)等省部级及以上纵向项目16项;主持和参加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强震作用下钢管再生混凝土新型混合结构的抗倒塌研究(主持)、广州大学重点科技平台培育项目—广州大学—广东杭萧—浙江东南网架复杂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负责人)、广州大学重点产学研项目(主持)、08年广州市教育局科研项目—半刚性连接智能模型研究及其在钢结构二阶非线性分析中的应用(主持,结题)、14年市教育局科研项目等其它纵横向项目多项。在核心刊物及国内外国际学术会议等公开发表学术8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四大检索工具收录。已申请专利十四项,其中发明专利八项,实用新型专利六项,获授权专利三项。出版专著:《钢结构高等分析的二阶非弹性理论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12年)等。广东省《钢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BJ 15-102-2014)的主要起草人,广东省标准《装配式铝合金低层房屋技术规程》、中国建筑工业行业标准《预装式铝合金低层房屋及移动屋技术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中国建筑工业行业标准《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技术标准》主要起草人;中国建筑工业行业标准《公路桥梁环向钢丝绳阻尼器及其组合阻尼支座减震技术规程》(2/13)等等。担任湖北省科技厅等专家,承担多项科研和实际工程项目的评审。
奖励与荣誉:获得201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钢-混凝土组(混)合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获得2018年中国标准科技创新奖二等奖(CECS2018-C-017)。获得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大学优秀教师(2009、2013、2015年)、广州大学优秀党员(2008、2011、2019年)。获得"广州大学在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等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表彰"(2011-2012、2012-2013、2013-2014、2014-2015学年)。2003.9被广州大学聘为特聘教授;获得广州大学贡献奖(2014、2015年)。获得教学优秀奖一等奖。获得广州大学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2014年),获得广州大学第八届、七届、五届、四届教学成果二等奖三项(第一,2019、2017、2012、2010年)。经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主编教材《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原理》获得全国普通高校土木工程类实用创新型系列规划教材优秀教材奖(独立)。2007-2014多次获得校、市、省和全国计算机教育软件评比及多媒体课件大奖赛一、二、三等奖(第一)。2017获得广东省土木建筑领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曾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市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2005、2016、2017年广州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新二等奖指导教师(独立)三项,2010、2012、2014、2016年广州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新三等奖指导教师(独立)四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