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艺术创新、文化自信、交叉研究、设计未来。建设综合运用了“认知心理学”、“设计学”及“人工智能”理论,汇集传统技术与方法的问题与弊端,提炼出优化艺术设计的创新准则,形成集设计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交叉研究的创新理论体系,最终将信息数据感性化、信息科学艺术化、图形识别认知化,使学生掌握及获得高效、精准、愉悦的艺术设计方法。
本课程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创造意识,批判思维能力,融会贯通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课程大纲
学习目标
宗旨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能力,确立“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培养创新性领袖人才, 培养学生志向高远、博学多识、视野广阔, 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深厚的历史感, 充满梦想与激情,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才。
1.知识拓展:本课程旨在研究高品质的设计效能,发展特定的技能和能力,对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艺术技能、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拓展知识、研究能力、工作协作项目与管理能力、网络工作能力的培养,运用研究交叉学科创新思维方法取得科研成果;
2.价值引导:对工科及设计学专业学生创意设计的价值引导,深入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3.心智培养: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方法、通过创新设计拓展综合性大学学生的感性认知、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融合与交叉研究,开阔学生创意设计的视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
学习要求
1.通过课题形式探讨图形设计元素如何通过内在秩序转化为设计语言的可能性,形成有意义、可沟通的符号语汇;
2.提炼和优化信息可视化和设计的创新准则,形成设计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交叉研究的创新研究体系,最终实现信息数据感性化、信息科学艺术化、图形识别认知化,使学生获得高效、精准、愉悦的信息呈现技能;
3.学生通过在生活和自然形态中所发现与整理的元素,学习和掌握艺术设计语言里,元素组成的秩序、形态、构图、构思方法、色彩,把其元素重新组合,使设计元素转换为可沟通的视觉传达设计词汇,培养学生基本图形造型,基本传达方式的掌握和理解力,并同时掌握基本的设计表达方式,培养对设计形式美的鉴赏力和创造性思维方法;
4.结合创意实践训练掌握现代新媒体驱动创新设计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5.训练质疑不可能性的方法正确掌握设计思维的重要基础知识;
6.正确理解设计思维是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7.熟练掌握构思问题的技巧,创造性地产生和测试构思的设计思想;
8.树立运用设计思维培养创造性的信心;
9.懂得图形设计思维是解决用户需求,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行性的一种方式。
考核标准
1.[线上成绩]
[课件浏览]:__50___%
[客观练习]:_ _0___%
[主观练习]:__40___%
[课内讨论]:__10___%
2.[综合成绩]
[线上成绩]:__80___%
[线下成绩]:__0_%
[其他](翻转、论坛):__20__%
教材教参
1.《图形创意设计与应用》,席涛 著,人民美术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2.《信息视觉设计(第三版)》,席涛 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3.《图形创意》,席涛 著,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2003.
4.《设计素描(第二版)》,席涛 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
5.《品牌形象设计》,席涛,戴文澜,胡茜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平面图形设计》,席涛,席跃良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传播研究方法导论》,约翰·C·雷纳德 著,李本乾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大容量信息整合设计》,拉克什米·巴斯卡兰 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