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课程性质:
1.《艺术疗法与心理健康》作为通识课程,基于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调整和创新,做到能够面向全校各年级学生开设,重在启发思想、传授方法,强化对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提升,提升学生多视角的观察能力、多维度的思辨及创新能力和解决心理健康专业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通过创新课程内容和渠道建设,凝聚了高水平师资,致力于打造高质量课程,构建具有广州大学特色、与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发展定位相契合的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大纲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和艺术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专业理论,掌握心理健康干预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论,掌握几种基本的艺术疗法。
2.让学生理解跨学科的思维路径和图式结构,对问题能进行多视角观察、多维度思辨,能创新性地针对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并能执行。
3.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干预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方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4.同时提升学生交叉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洞察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宽阔的视野、开放的思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5.强化学生有责任感、有道德、有同情心的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反思人生,形成完整人格,实现“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让同学们以健全的品德、严谨的思维、高尚的人格面对生活和工作。
学习要求
阅读任务:完成每个专题推荐书目的选读。
写作任务:1000字的读书笔记。
新媒体课堂任务:
(1)登录课程平台和慕课平台,完成本周课程的话题讨论任务、问题发布与回应任务、下周课时的预习任务;
(2)登录课程的多媒体平台、公众号和APP,参与教学信息发布和互动;
(3)关注课程公众号并参与话题讨论。
考核标准
1.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每周课程都设有预习、复习任务,并提供了多种统计渠道,包括登录慕课平台、登录“媒介与社会”创新传播平台、关注课程公众号等;在这些平台上依据其先进成熟的功能,开设了提问、发起话题讨论、评论等相关栏目,并设置了科学的计分标准,作为课程过程评价依据;在工作坊讨论过程中,会依据提交的发言稿、发言内容、小组互动、主题汇报、成果、读书笔记等综合计分,作为过程评价依据;同时做好考核题库、试卷设计,做为结果评价参考。
2.兼顾学业挑战度、学生参与度、学习收获度等方面,其中:线下教学成绩占70%,分别为课堂讲授反馈占总成绩比例为20%,课外阅读和练习占总成绩比例为20%,工作坊成果占总成绩比例为2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比例为10%;线上教学成绩占30%,新媒体教学参与和反馈占总成绩比例为30%。
教材教参
1.教材:艺术治疗导论[M].范睿榛.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ISBN:9789866729256.
2.教学参考书:表达性艺术治疗概论[M].Stephen K. Levine, Ellen G. Levine. 苏湘婷 等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7. ISBN:978986191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