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社会

抱歉,您来晚了,本次开课已结束!
进入学习 1人 收藏
分享到

课程介绍

课程性质:
1.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和社会学、传播学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让学生掌握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2.同时提升学生多维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洞察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宽阔的视野、开放的思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内容:
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特色,融合了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尤其是方法论内容,涉及了十一个专题:(1)媒介和媒介域,(2)社会和文化,(3)媒介与社会,(4)媒介与文化,(5)媒介技术与社会进步,(6)媒介文本,(7)信息的文化意义,  (8)动员与信任,(9)数字媒介里的阶级与革命,(10)媒介与社会建构, (11)媒介与全球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和规律、了解传播学和社会学专业理论前沿;
2.掌握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论;
3.掌握跨学科的思维路径和图式结构,对问题能进行多视角观察、多维度思辨,并能创新性地针对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并具备执行能力。
课程要求: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以结果考核为辅。

课程大纲

学习目标

1.让同学们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和规律、了解专业理论前沿,掌握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论,掌握跨学科的思维路径和图式结构,对问题能进行多视角观察、多维度思辨,并能创新性地针对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2.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和分析应用能力,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让学生掌握社会学、传播学专业知识和方法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3.提升学生交叉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洞察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宽阔的视野、开放的思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4.强化学生有责任感、有道德、有同情心的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反思人生、反思社会,形成完整人格,实现“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让同学们以健全的学术品德、严谨的学术思维、高尚的人格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

学习要求

阅读任务:完成每个专题推荐书目的选读。
写作任务:1000字的读书笔记。
新媒体课堂任务:
(1)登录慕课平台和课程平台,完成本周课程的话题讨论任务、问题发布与回应任务、下周课时的预习任务;
(2)登录课程多媒体平台、公众号和APP,参与教学信息发布和互动、参与视频教学互动;
(3)关注课程公众号并参与话题讨论。

考核标准

1.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每周课程都设有预习、复习任务,并提供了多种统计渠道,包括登录慕课平台、登录“媒介与社会”创新传播平台、关注课程公众号等;在这些平台上依据其先进成熟的功能,开设了提问、发起话题讨论、评论等相关栏目,并设置了科学的计分标准,作为课程过程评价依据;在工作坊讨论过程中,会依据提交的发言稿、发言内容、小组互动、主题汇报、成果、读书笔记等综合计分,作为过程评价依据;同时做好考核题库、试卷设计,做为结果评价参考。
2.兼顾学业挑战度、学生参与度、学习收获度等方面,其中:线下教学成绩占70%,分别为课堂讲授反馈占总成绩比例为20%,课外阅读和练习占总成绩比例为20%,工作坊成果占总成绩比例为2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比例为10%;线上教学成绩占30%,新媒体教学参与和反馈占总成绩比例为30%。

教材教参

1.教材:媒体与社会[M].格雷姆·伯顿.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ISBN:9787302145448.
2.教学参考书:(1)新媒体与社会变革[M].张国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ISBN:9787208088962.(2)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媒体[M].(英)科林·斯巴克斯. 刘舸,常怡如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ISBN:9787509711613.

联系客服
经检测,当前账号未设置邮箱,请设置邮箱

添加邮箱之后即可用邮箱登录!

忘记密码时,只能通过邮箱找回!

添加邮箱

请您添加邮箱,否则就无法进行其他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