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机构设计技术(或称机械原理)(MECHANISMS DESIGN, OR MECHANISMS AND MACHINE THEORY)
课程性质: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中培养学生机构、机械设计能力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突出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程内容:
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为实践能力。
理论知识包括:(1)机构的运动设计,论述机构的组成和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介绍各种常用机构的类型、运动特点、功能和运动设计的方法;(2)机械的动力设计,着重讲授机械在运转过程中出现的若干动力学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设计和试验改善机械动力性能的方法,机械中的不平衡及其对机械运转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平衡设计和试验消除或减小不平衡所造成的危害,提高机械运行稳定性;(3)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与典型机构的设计方法,讲授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在整个机械设计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设计内容、设计过程、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包括机械总体方案的设计,机械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及原动机的选择等内容;典型机构设计方法包括四杆机构的设计、凸轮机构的设计、齿轮设计、轮系设计、创新设计方法等。
实践能力包括学生的机械系统方案设计能力、典型机构设计能力、机构分析能力邓,主要通过课程实验、自选实验和两周的机构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机械系统分析能力,及机械系统与典型机构的设计能力。
课程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机械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不断涌现,机械正朝着高速、重载、高精度、高效率、低噪声的方向发展;机械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机械学科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控制工程、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相互渗透,诞生了若干新学科,如机械电子学、仿生机械学、机器人机械学、机械CAD等。 机械原理的研究课题与日俱增:
1、新机构不断涌现:如自控机构、机器人机构、仿生机构、柔性及弹性机构、变胞机构、机电气液综合机构等。
2、注重机械的动力性能:在机械分析与综合时,由只考虑运动性能过渡到同时考虑其动力性能。
3、考虑机械的动态特性:机械在运动过程中,构件的振动和弹性变形、运动副的间隙和构件尺寸误差,对运动及动力性能的影响。
4、连杆机构:重视空间连杆机构、多杆多自由度机构、连杆机构弹性动力学和动力平衡研究。
5、齿轮机构:发展齿轮啮合原理,提出了许多性能优异的新型齿廓曲线和新型传动,加速了对高速齿轮、精密齿轮、微型齿轮的研究。
6、凸轮机构:重视对高速凸轮机构的研究。
7、新的设计手段日新月异:在对机械的分析与综合中,计算机的作用日益重要,发展并推广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优化设计、考虑误差的概率设计。
选课对象:机械类本科生。
课程大纲
学习目标
机械原理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理解各种机构和机器所具有的一般共性问题,各种机器中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与选用技巧,掌握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结构、运动和动力性能,及其设计方法。
学习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机构的构成、运动特性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机构分析与创新设计能力,并通过综合实验,让学生理解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技术,掌握各基本机构设计方法。同时,本课程还要求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如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系统的能力等。
考核标准
1、理论知识考核标准:
(1)考核方式:过程考核与考试相结合。
(2)掌握本课程的重点知识:机构简图、机构自由度、机构运动分析、机构力分析、自锁与效率、平衡与机械波动、四杆机构性能参数与设计、凸轮机构运动规律与设计、齿轮参数与啮合规律、轮系传动比计算、机械系统设计流程。
(3)具备的知识能力:能够运用重点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2、实验环节考核标准:
考核方式: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团队考核方式是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参加考核,只有项目小组通过考核,项目小组成员才能参加个人工作情况考核。其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个人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考核程序:由指导老师和各组组长组成考核委员会(基于回避原则,项目小组的组长一般不参加本小组的考核);先后检查实验方案、实验结果(或搭建的机构)和实验报告;而后进行成绩评判,由考核委员会通过小组分工考核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含过程)、实验报告考核科学实验能力、职业行为能力、技术知识应用与工程推理能力及项目所要求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诸如表达能力等个人能力。
考核等级:各考核项目设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考核评分标准:
优:实验方案优化,实验过程有序顺畅,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误差小,实验研讨热烈并能协调一致,实验报告撰写规范,无错误,团队协作好等。
良:实验方案尚可,实验过程基本顺畅,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并进行研讨,给出实验误差原因,实验报告撰写规范,错误较少,团队协作良好等。
中:实验方案基本可行,实验过程基本顺畅,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误差较大,基本能给出实验误差原因,实验报告撰写规范,无较大错误,团队协作良好等。
及格:实验方案经修改后基本可行,基本能完成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误差大,能给出实验误差原因,实验报告撰写规范,无重大错误,团队协作良好等。
不及格:实验方案经修改后不可行,或无法完成实验,或撰写实验报告不合格、或团队不团结等情况。
3、实践环节考核标准:
考核方式: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团队考核方式是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参加考核,只有项目小组通过考核,项目小组成员才能参加个人工作情况考核。其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个人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考核程序:由指导老师和各组组长组成考核委员会(基于回避原则,项目小组的组长一般不参加本小组的考核);先后检查实践方案、实践结果(分析结果)和实践报告;而后进行成绩评判,由考核委员会通过小组分工考核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实践方案、实践结果(含过程)、实践报告考核科学实验能力、职业行为能力、技术知识应用与工程推理能力及项目所要求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诸如表达能力等个人能力。
考核等级:各考核项目设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考核评分标准:
优:机械运动方案优化,产品设计合理,制造精度高,产品调试顺利及运行达到预期目标,实践研讨热烈并能协调一致,实践报告撰写规范,无错误,团队协作好等。
良:机械运动方案尚可,产品设计基本顺畅,制造精度较好,并进行研讨,达到预期目标,实验报告撰写规范,错误较少,团队协作良好等。
中:机械运动方案基本可行,产品设计一般、制造与装配精度一般,产品能够实现基本功能,实践报告撰写规范,无较大错误,团队协作良好等。
及格:机械运动方案经修改后基本可行,产品设计、制造、装配、调试基本完成,产品能够运行,实践报告撰写规范,无重大错误,团队协作良好等。
不及格:机械运动方案经修改后基本可行,但没有完成产品设计、制造、装配、调试等过程,或撰写实践报告不合格、或团队不团结等情况。
教材教参
教材:
江帆,韩立发,董克权等,机械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2月。
教学参考书:
孙桓,机械原理(第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
华大年,机械原理(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黄锡恺,机械原理(第7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