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即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为依托的一门新课程。旨在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开设本课程,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为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所进行的一项创新举措。
课程大纲
学习目标
1. 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
和基本线索,具有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 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具备正确评价中国近现代历史关键人
物的能力,具有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3. 通过了解国史、国情,能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
中国共产党和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4. 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探讨,能够培养学生爱
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
修养和综合素质,从而使之自觉地树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5. 通过进行国史、国情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能够更好地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理想信念。
学习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能够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够旗帜鲜明的反对唯心史观和历史虚无主义,能够运用历史为现实服务。
第一、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不同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第三、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四、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考核标准
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具体分为:主观努力30分(考勤15分、课堂表现15分),行为规范10分,实践教学20分,期末考试40分,上机闭卷考试。
教材教参
教材: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版
[2]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
[3] 王绘林.《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1、2》,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版
[5]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8]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版
[9]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 杨天石.《从帝制走向共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版
[11]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版
[12] 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三联书店,2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