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近年来,“世界遗产教育” 正在中国大学悄然兴起。“世界遗产”的概念和行动,是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和谐发展意识、尊重历史文化意识、不同文化互相尊重与学习意识全面觉醒的产物,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新阶段和新理念的一项重要成就。华侨大学是国内最早(2002年)实施世界遗产教育的高校之一,并在国内高校率先推行网络课程。《世界遗产在中国》是一门新的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教学内容涵盖了世界遗产的五个类别即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以及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和评选标准、世界遗产的中国部分的特征、类别及其分布、中国近期世界遗产项目的预测、重点分析中国目前拥有的50项世界遗产(物质遗产,截至2016年12月)的价值特征。同时揭示了当前我国世界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诸多问题,给出了可持续旅游的策略与措施。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了解中国文化、自然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认识它们在历史、艺术、科学、技术、建筑、美学、景观、生态、哲学等方面所具有的价值。课程先后获:
(1)2005年华侨大学网络和多媒体建设项目;
(2)2007年华侨大学优秀网络课程;
(3)2009年福建省优秀网络课程;
(4)2013年华侨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中心苏州分中心苏州分中心合作伙伴。
课程大纲
学习目标
阐述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发展规律,揭示世界遗产的中国部分的特点和价值,介绍世界遗产的相关理论,使学生认识世界遗产中国部分的客观规律和分布,同时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理论素养,树立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与研究打下基础。
学习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掌握中国世界遗产的概况特征,掌握中国所拥有的全部50项世界遗产的分布、遴选标准以及遗产价值,了解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对世界各重要文明区域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有所认识,提高对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希望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实地考察人类文明的伟大遗迹和自然造物赐予人类的杰出景观,丰富人生阅历,提高素养,树立新文明理念和遗产理念,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
考核标准
课件浏览20%,客观练习0%,主观练习20%,课内讨论20% ,教学实践和期中作业40%
教材教参
1、何学林编著《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江苏人民出版社
2、刘红婴 王健民著《世界遗产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
3、陶伟著《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
4、吴新智等著《中国古人类遗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世界遗产与年轻人》,上海三联书店
6、宗白华著《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
7、探索发现栏目著《世界遗产之秘密档案》,中国青年出版社
8、刘振礼 王宾编著《中国旅游地理》,南开大学出版社
9、谢凝高著《中国的名山与大川》,中央党校出版社
10 、罗佳明著《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1、《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12、《中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