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艺术的故事主要讲述西方艺术的前事来生。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无疑是艺术和艺术家。艺术观念的演变和艺术家地位的变迁共同演绎了这段史话。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欣赏这个故事,讨论故事演变的逻辑。
课程大纲
考核标准
课程类型:经典阅读课
学分: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辅以艺术欣赏。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基本主题和文化逻辑,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学要求:课堂出勤(30%)+课堂讨论(15%)+课外阅读(15%)+期末考试(40%)
教材教参
主要教材:
1、【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范景中 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1)Gombrich (1909-2001):贡布里希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1909年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入英国籍。1959年至1976年担任瓦尔堡学院院长,并任美术界最高荣誉--剑桥和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以及哈佛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屡获欧美国际学术机构的特殊荣誉。1972年受封勋爵。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与错觉》、《秩序感》、《艺术发展史》、《象征的图像》等。
2)The Story of Art:
贡布里希以一本《艺术的故事》极为成功地教会了成千上万的人如何去欣赏前人的绘画,这是一部博学动人的精彩之作,也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而又最经久不衰的著作之一。全书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先锋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正如美国国立艺术馆馆长卡特·布朗所说:“在那项帮助人们熟悉艺术的伟大事业中,《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巅峰之作……此书值得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在贡布里希的眼里,艺术的发展过程,乃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是人类寻求“美”的真谛的伟大历险故事,因此,在《艺术的故事》中他自己也就成了一个说故事的人。然而,这毕竟是洞悟之后的归于平淡,“故事”中的字字句句,其实都沉淀着作者成熟独特的学术观和历史观,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人们会时时感到贡布里希那极具穿透力的眼光,他对艺术现象和艺术品的分析,让每个人都有醍醐灌顶之感。因此,可以说《艺术的故事》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美术读物的意义,它影响了西方几代人的思维。一位英国艺术研究专业人士曾这样说道:“正如我这一代的每一个艺术史家一样:我考虑绘画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恩斯特·贡布里希塑造成型的。”
2、【法】热尔曼·巴赞:《艺术史:史前至现代》,刘明毅 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1)热尔曼·巴赞(1901~),法国罗浮宫博物馆总馆长、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出版四十余部艺术著作,被译成十四国文字,代表作有《形象的衰微》(1946)、《博物馆时代》(1967)、《巴洛克的命运》(1968)、《18世纪至二十世纪先锋绘画史》(1969)、《信仰的宫殿》(1980-1981)。
(2)A History of Art: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Present.(1953)
他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从史前艺术到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全面地展示了各种文化、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极易阅读和理解。对西方艺术史的进程进行了独特的阐释:从地中海古典文明之起源,通过早期基督教时代、十二、十三世纪哥特式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风格,到十九世纪的转折点。
3、【美】房龙:《人类的艺术》,衣成信 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
(1)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1903年开始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早年混迹社会,作过教师、编辑、记者和播音员等等。这位体重两百磅、粗壮结实的荷裔美国人于 1921年出版了《人类的故事》一书,从此饮誉世界。一生中出版了30余种书籍,以人文主义的立场,通俗易懂、俏皮睿智的文风,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部复述了一遍。他的绝大部分著作均是风靡世界的畅销书,历经近一个世纪仍不失魁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房龙本人更是多才多艺,他精通10种文字,善拉小提琴,他还为自己的绝大多数著作配画了许多稚拙可爱的插图。
(2)THE ARTS OF MANKIND:这是一本写给两个看火车的乡村小孩子的书,它既不是艺术的教科书,也不是有关艺术的专著,而是通过清新、通俗易懂而又个人化的描述,把深奥的东西介绍给那些徘徊于艺术大门之外的人。 全书涵盖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以及文学、舞蹈、服饰、工艺美术等几乎所有艺术领域,房龙以其深厚的历史知识底蕴,轻松自如地驾驭了如此丰富繁博的内容。与其他同类书籍不同的是,房龙坚持将艺术放到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活动中加以探讨,体现出他一贯坚持的从全人类的高度来观察叙述人类文明的思想精髓。读者也因而在全面而清晰地了解人类艺术发展进程的同时,对艺术发展所赖以存在的人类社会也能有所洞悉。
4、丰子恺:《西洋美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祖母性格豪爽,爱好文艺。十六岁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中国近代文艺先驱李叔同。二十三岁游学日本,学西画与音乐。二十七岁与匡互生等人创办立达学园于上海。一九四九年后曾任上海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等职。“文革”中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美术史方面的著述有《西洋美术史》、《绘画概说》、《绘画与文学》、《西洋名画巡礼》、《西洋建筑讲话》、《西洋画派十二讲》等。尝谓:“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又谓:“在每一幅静物画中显示着一个具足的小天地。”“在一草一木中窥全自然,在个体中感到全体”,“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野花里看见天国”,正乃其“心灵”之终极追求。
(2)《西洋美术史》属“编译”,约二十万字,一九二八年四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主要依据日人一氏义良之《西洋美术的知识》而编成,分古代美术、近代美术、现代美术三大部,涵盖绘画、建筑、雕刻三领域。这本书以这样的话收尾:“西洋美术显示分裂、颓废、革命、自灭的状态,似乎对于我们暗示着某种意义。”
5、耿幼壮:《破碎的痕迹——重读西方艺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耿幼壮: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
(2)本书是一部以现代批评理论和跨学科方法重新读解西方艺术史的著作。书中涉及了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重要时期以及诸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却无意勾勒出一部完整的艺术史。相反,本书的探讨恰恰表明,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艺术史似乎都已不再存在。随着意义本身的不断消解和重构,艺术家、艺术作品连同他们所处的时代,只能呈现为破碎的痕迹。不过,正是在这种散落的追寻中,或许可以重现艺术史本身的意义。
网络资源:
1、《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链接地址:http://www.temple.edu/jaac
美国美学学会1942年创办的一本专业性学术杂志,鼓励跨学科的艺术研究。
2、《列奥纳多》Leonardo,链接地址:http://www.leonardo.info
这是1968年创刊于巴黎的一本研究性杂志。
3、艺术百科(Artcyclopedia)
链接地址:http://www.Artcyclopedia.com/
这是互联网上规模较大的艺术指南网站,可以搜索到丰富的艺术家、艺术品以及艺术博物馆的网上资料。
4、艺术辞典网站(Artlex-Art Dictionary)
http://www.artlex.com/
这是一个为艺术家、收藏家、学者服务的艺术辞典网站,涉及3600多个艺术方面的概念和大量的图片、文献。
5、网络艺术史资源(Art History-Resources on the Web)
链接地址:http://witcombe.sbc.edu./ARTHLinks.html
6.伯格基金会世界艺术珍品 (JACQUES-EDOUARD BERGER FOUNDATION: Word Art Treasures)
链接地址:http://www.bergerfoundatio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