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之美

随到随学随时按照自主进度学习
加入课程 232人 收藏
分享到

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昆曲的历史文化、文学、音乐、表演、美学为核心主题,透过学者与表演艺术家的解说示范,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表演艺术之鉴赏能力。

课程大纲

学习目标

学生透过本科的学习,可以:
(1) 增进对中国历史及其文化瑰宝“昆曲”的认识
(2) 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学、美学与表演艺术之鉴赏能力
(3) 加深对中国人文精神的感知
(4) 增加学生文化素养,对个人及社会的感悟

学习要求

授课形式:
(1) 课堂录像(录像约15分钟一节,每课总长约1小时)
(2) 功课:选择题(每周8题)

本课程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表演艺术(尤其是昆曲)有兴趣的人士选修。

课程负载估计:
13周的学习,每周1-1.5小时,每周8题选择题测验

考核标准

课件浏览50%,客观练习50%,主观练习0%,课内讨论0%,练习允许1次全部重做。。
课程内容不断迭代,成绩以当时的课程内容为准,一旦合格,可以申请证书。申请证书后,以结课处理,成绩不再改动

教材教参

推荐阅读

1. 昆曲演出简史
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胡忌:〈昆剧概述〉,收录于吴伯玫、邵廷和主编《中国戏曲精编‧昆剧卷》,上海:上海声像读物出版社,1989年,页1-9。

2. 晚明昆曲发展的背景与《牡丹亭》
周育德:〈明代中叶的文化生态〉,《昆曲与明清社会》,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页18-30。
王宁:〈昆剧折子戏之舞台艺术研究〉,《昆剧折子戏研究》,合肥:黄山书社,2012年,页119-155。(文章链接)
华玮主编:《汤显祖与牡丹亭》,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年。

3. 昆曲与抒情诗的意境
潘星华,〈一个是美,一个是情──白先勇访谈录〉,收录于白先勇著《青春版牡丹亭》,台北:天下远见出版公司,2008年,页344-374。
陈世骧:〈中国的抒情传统〉,《陈世骧文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页1-6。

4. 昆腔音乐与昆唱艺术
周秦:〈魏良辅与新声昆山腔〉,《苏州昆曲》,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36-69。
俞振飞著,王家熙、许寅等整理:〈习曲要解〉,《俞振飞艺术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页323-362。
古兆申,〈曲唱的秘密〉,《长言雅音论昆曲》,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9年,页152-165。

5. 昆曲生行表演艺术:巾生与小官生
吴新雷主编:〈昆剧的舞台艺术〉,《昆曲艺术概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页106-121。
岳美缇:〈昆剧巾生表演的艺术特点〉,《巾生今世──岳美缇昆曲五十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页271-306。
岳美缇:《我──一个孤独的女小生》,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1994年。

6. 昆曲生行表演艺术:大官生与穷生
(清)洪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第三十二出〈哭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页143-148。
蔡正仁、周志刚:〈“酸、冷、饿”与“三小通用”——向著名川剧小生曾荣华老师学戏心得〉,收录于胡晓军主编《戏折书痕——《上海戏剧》50年名家百篇》,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年,页136-137。 (文章链接1 、文章链接2)
谢柏梁、钮君怡:《雅部正音官生魁首:蔡正仁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7. 昆曲旦行表演艺术:闺门旦与正旦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第十出 〈惊梦〉,第十二出 〈寻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页53-61,页64-71。
徐朔方:〈《牡丹亭》解说〉,《徐朔方集》(第一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页405-427。
郑培凯主编,张继青口述:《春心无处不飞悬:张继青艺术传承记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页43-64。

8. 昆曲旦行表演艺术:贴旦、破格的旦行与武旦
王悦阳:《画梁软语,梅谷清音——梁谷音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梁谷音:《雨丝风片》,南宁市: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
顾兆璋:〈王芝泉与南昆武戏〉,《中国戏剧》, 1992年第9期,页38-40。
张泓:《大武旦:王芝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安祈:《昆剧论集:全本与折子》,台北:大安出版社,2013年,页397-405。

9. 昆曲净行表演艺术:红净与武生的融合
侯永奎:〈谈《单刀会》〉,收录于侯少奎、胡明明著《大武生——侯少奎昆曲五十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页374-392。
郑培凯主编,侯少奎口述:《依旧是水涌山叠:侯少奎艺术传承纪录》,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年。
徐扶明:〈“倒不了俺汉家节”──读关剧《单刀会》和《西蜀梦》〉,收录于曾永义主编《关汉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94年,页167-185。

10. 昆曲末行表演艺术
计镇华,〈我演唱昆曲〈弹词〉的体会〉,《戏剧报》,1983年5期(总312期),页32。
方家骥、朱建明、张剑平编辑:《计镇华的表演艺术》,上海:上海富图摄影图片制作有限公司,1996年。
高友工:〈从〈絮阁〉、〈惊变〉、〈弹词〉说起──艺术评价问题之探讨〉,《中国美典与文学研究论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1年,页318-332。

11. 昆曲丑行表演艺术
张铭荣:〈我演昆剧《盗甲》〉,《戏曲艺术》,1990年第2期,页62-64。
华传浩演述,陆兼之记录整理:〈谈昆剧丑副两角的区别〉,《我演昆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页1-12。
王传淞口述,沈祖安、王德良整理:《丑中美:王传淞谈艺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12. 昆曲新美学:传统与现代
白先勇策画︰《奼紫嫣红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梦》,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2004年。
白先勇策画:《色胆包天玉簪记──琴曲书画昆曲新美学》,台北:天下远见出版公司,2009年。
林萃青:〈世界音乐文化全球化对话中的昆曲音乐与音响体制〉,收录于华玮主编《昆曲‧春三二月天:面对世界的昆曲与牡丹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页152-164。

联系客服
经检测,当前账号未设置邮箱,请设置邮箱

添加邮箱之后即可用邮箱登录!

忘记密码时,只能通过邮箱找回!

添加邮箱

请您添加邮箱,否则就无法进行其他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