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指定选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以基础工程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本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从事基础工程工作的实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的学习一般要求学生已经完成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地质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的学习。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基础工程(包括地基工程、基础工程、基坑工程、地基处理)的概貌,掌握基础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基础工程设计能力。同时结合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具备基础工程施工管理的能力,对常见的基础工程方面的施工、设计事故能作出相对合理的评价,能够从事基础工程相关方面的管理、施工和设计工作。
课程大纲
学习目标
1)逐步培养学生将基础知识理论和工程问题相结合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分析能力,为社会企业培养和输送拥有多方面技能的应用和研究性人才;
2)构建整体弹性和优化的课程体系,更加突出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性,逐步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3)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争取教学水平与国内顶级接轨,实现教育教学思想的与时俱进,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和快速发展推波助澜;
4)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基于试题库的教考分离机制,形成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高;
5)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将基础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施工方法等纳入教材、和课堂,让学生更加真实地进行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现场考察,培养后备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6)进一步完善网上开放课程资源,利用广州大学校园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快速高效的使用和学习开放课程,实现教与学共赢。
学习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础工程方面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拓宽了自己的专业发展面,具备比较高的土木工程专业素质和技能,学会基础工程多种结构体工程的设计、计算和施工方法,能够自我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科研,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多层次土木工程人才。
2)构建完善的基础工程线上网络教与学体系。本课程将以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和网络教育资源等形式向学习观摩者展示教学内容,面向全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以及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同步网上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3)建立立体多元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增加工程实践和实习,完善教学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方法,使学生走进课堂和进入工程应用合为一体,为以后的土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的教学提供课程支持;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力争组建多媒体网络教学体系,录制教学视频并上传到在线课堂,将基础工程在线网络课程教学平台逐步完善起来。
5)逐步构建高学历高层次教师队伍体系,合理搭配老中青教学团队,以老带新,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课程教学和实践,学习和提升教学方法,力争在2年内形成一个土木大专业教学团队,在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上再上一个台阶。
考核标准
全方位多层次考核
采用综合练习、期终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理论应用功底、实践能力等。重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工程知识发现工程问题、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不间断性考核具体培养效果,对实践性和实习性教学考核环节,采用工程实习报告、心得体会、现场资料收集整理报告与实际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多层次考察和考核学生整体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多层次人才。
教材教参
[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1998年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9]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J 5002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 公路桥涵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11]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99).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12] 华南理工大学等.地基及基础.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3] 陈仲颐,叶书麟.基础工程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14] 钱家欢.土力学.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
[15] 周景星,王洪瑾等.基础工程.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6] 《岩土工程手册》编委会.岩土工程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7] 凌治平等.基础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18] 赵明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19] 胡人礼.桥梁桩基础分析和设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7
[20] 刘金砺.桩基础设计与计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1] 林宗元.岩土工程治理手册.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2] 顾晓鲁,钱鸿缙.地基与基础.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3] 李克钏,罗书学.基础工程.第二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4] 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5] 张素梅,唐岱新,徐学燕等.土木结构工程实用手册.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6] 赵明华.桥梁桩基计算与检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27] 周京华,夏永承.房屋基础工程.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28] 赵明华,李刚等.土力学地基与基础疑难释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9] 地基处理手册编写委员会.地基处理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0] 张季容、朱向荣编著.简明建筑基础计算与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1] 胡厚田主编.土木工程地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2] 周京华主编. 地基处理.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33] 黄生根,张希浩,曹辉.地基处理与基坑支护工程.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34] 龚晓南.深基坑工程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0
[35] 高大钊.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6] 小旺,龚思礼,苏经宇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7] 余志成,施文华.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