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设计构成是源于包豪斯开设的一门设计基础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和学习造型规律来启发学生对造型设计的潜在想象力和才能,培养设计的造型综合能力。随着设计学的发展,高校对其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宗”指本课程的教学宗旨和核心,仍然以三维造型和形态的空间表现为主要研究对象,“万变”的是指构成原理的研究方法、教学手段与应用范围。我们研究空间形态同时,也是在学习和积累艺术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视觉语言体系—三维视觉语言,这个语言是表达自我设计意图的重要语素,也是专业造型设计的物质媒介。
课程大纲
学习目标
1.理解构成,提升意识。
准确地理解“构成”的涵义是这门课程首先应该重视的。以往,立体构成的授课内容多以完成几个点、线、面、体的构成作业为主,以手工折纸操作为实践手段,在教师的灌输要求之下,学生集体统一去折一个球体或切割一个柱体,或是线的组合、方块的组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在这种框架的规定之下做好这些练习,没有过多地思考和发挥想象。并没有把构成与设计的关系真正作为教学重点讲授,因此很多学生草率学完这门课,不能把这门课的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联系起来,更谈不上今后在设计中的应用了。
设计意识决定了设计成果,完善的意识形态能够指引出有价值的设计,而仅仅只会填充式的名词解释的理论体系,那是一片贫瘠的土壤很难孕育出丰收的设计果实。构成原理就是要讲透、用活,这种原理是可循环、可繁衍的再生资源,与设计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引导、生生不息,这些原理应该融入设计中娓娓道来。把构成课提升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高度,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深刻理解设计与构成的关系,构成的视觉语言等设计要素,建立宏观的理论构架,与之后的专业课前后连贯,发挥引导性的作用。
2.计算机三维辅助,加强教学成效。
由手工制作构成作品到与电脑“交流”知识,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一个设计原理需要大量甚至是海量的实践作为支撑。在量化训练中,对构成原理的实践不断地比较、分析、否定、抛弃、提炼、修正、完善,这些繁复而又智能的活动,仅仅通过手工的学习方式,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量化到质变的效果。与电脑“交流”设计知识,就是让电脑以最快速的方式,表达出我们多样的构思,让我们更关注思维的提升和想法的凝练,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构成训练中,有时需要快速推出一个精确比例尺寸的设计方案,或者需要对某一元素随意拉伸、旋转、缩放、扭曲、突变,手工操作是很难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电脑软件操作学习来支持我们的认知和创造过程,“电脑绘图员”能够让我们在操作中,探索并记录构成中的各种可能,用大量的实验和尝试体会原理,帮助学习者不断解析、整理、优化想法,使理论原理活灵活现。原理骨架配以量化试验,设计想法才能变成一个丰富的活性载体。
3.知行合一,认识实践齐头并进。
认识和实践是设计的两支脚,无论你先迈哪支脚,如果另一支脚没有跟上都将寸步难行。
“看得不多,做得不好”、“眼高手低”这一直是笔者对设计的感受。
师法自然,学会如何用你的眼睛。
从自然和优秀设计实例中积累的间接经验和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设计中的问题,使学生对训练的内容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看得越多,想法就越多,就能创造更多的设计方案,从而去粗取精,加强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加速消化所学的知识内容。在研究和理解构成原理时,对于参考资料,我们采用 “精读”和“泛读”两种学习方式。“精读”就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研究和分析,对其内部结构、大小、比例、色彩、空间组合关系、设计手法、材料、光影等各个设计因素透彻的解读。“泛读”是指浏览式的略读,给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来个地毯式的轰炸,浏览大量的图片开阔视野,触动设计神经,养成设计师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习要求
构成在艺术设计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某种意义上讲,设计就是创造新的形态,构成与设计的关系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
1.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简称“三大构成”,在设计中从整体出发综合把握三大构成的视觉语言形式,协调三者的内在联系,将三大构成的知识以“物以致用”的思维理念,综合地应用到艺术设计中。
2.构成训练作为艺术设计的入门基础平台,通过“眼、脑、手、心”的视觉和心智开发,用设计的构成语言再现事物,培养学生在设计方面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设计作品与受众之间产生共鸣。
3.构成它也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设计创作”,在设计中体味形态,将形态设计从物体功能中抽离出来进行纯粹的创作,通过对非具象形态的设计,边学边做,培养创造性思维,研究形态的美感。
最初的萌生——艰辛的孕育——欣喜的呈现,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思考,如何将设计形态在三度空间中有良好的视觉呈现,这就需要专业学习空间形态构成才能锻炼出娴熟的设计技巧,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培养了良好的思维方式和立体造型能力。
考核标准
课程评分标准
本课程的综合成绩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满分为100分。总分≧60分,为课程合格;≧85分,为课程优秀
1、单元练习
单元练习,通常会与每周学习内容同步发布(也有可能延后几天),以帮助大家回顾课程中的基本知识点。主要形式为客观题,提交后系统自动给出评分。
2、互评作业
互评作业包括 答题阶段 和 互评阶段,都需要大家认真完成。
【答题阶段】:
互评作业通常会与每周学习内容同步发布(也有可能延后几天)。发布之后即进入答题阶段。这一阶段请大家认真回答并注意保存答案、及时提交,在答题截止时间之前可以随时对答案进行修改。
【互评阶段】:
在答题截止时间之后,自动进入互评阶段,这时不能再修改自己的答案,但可以看到参考答案和其他同学的答案,这一阶段需要对至少3名同学的答案进行评分。互评截止时间后,取所有评分的平均值作为该次作业的最终成绩。
请大家注意,完成答题但没有完成评价任务同样不能获得互评作业分。
3、线下期末考试
授课临近结束,可报名参加线下期末考试。
4、“翻转课堂”加分
根据课程实际运行情况组织形式多样的“翻转课堂”。协助组织、参与、课堂表现优异的学员,可在综合成绩上获得额外加分。
以上四部分综合而得的分数为的综合成绩。
学分学习者综合成绩通过所在学校教务处规定(各校慕课学分政策,请咨询所在学校教务处),“好大学在线”可向学员所在学校教务处申请学分认证。
教材教参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立体构成》艾小群 吴振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