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传统媒体面临挑战。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和电视的基本规律依然适用。本课程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把握广播电视学的总体框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等基本内容,并能对其中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同时,锻炼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初步运用广播电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广播电视实践中的现象与问题,为今后的媒体实践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大纲
学习目标
1.掌握广播电视学的总体框架、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2.学会运用广播电视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指导专业实践;
3.塑造将广播电视学基本规律延伸运用到新媒体音、视频制作领域的意识与能力;
4.全面提升媒介融合背景下学生进行专业内容生产的核心竞争力。
学习要求
第一讲 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广播电视传播的发明发展简史
2.了解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原理
第二讲 世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扫描(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世界各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过程
2.了解世界各国广播电视事业的现状
第三讲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扫描(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过程
2.掌握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现状
第四讲 生产力和文化创意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科学技术、管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社会经济环境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2.掌握文化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依据意义,并了解正确的文化观对广播电视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五讲 媒介竞争和受众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两个层面的媒介竞争,尤其是广播电视在竞争中发展的脉络
2.掌握受众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并基本了解受众的特点、心理和与受众调查有关的内容
第六讲 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与社会功能(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
2.了解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第七讲 电视传播与“地球村”、广播传播的永恒魅力(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电视传播与“地球村”
2.了解广播传播的永恒魅力。
第八讲 广播电视节目系统(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系统构成
2.掌握新闻、文艺、社教、服务四类节目的子系统构成及各自的特性和功能
第九讲 广播电视传播的语言(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广播传播的语言系统
2.了解电视传播的语言子系统构成
3.掌握电视节目的声画构成方法
第十讲 广播电视传播的界面人物:播音员和主持人(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播音员的工作特性、播音方式
2.了解主持人的地位、作用、专业素养与个性风格
3.了解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异同
第十一讲 广播电视传播的界面人物:记者和评论员(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记者的分类、工作特点和记者的职业道德
2.了解评论员的定义及现实状况
第十二讲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过程、文艺节目的编制(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过程
2.了解文艺节目的编制
第十三讲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教育节目、服务性节目、新闻节目的编制(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教育节目的编制
2.了解服务性节目的编制
3.了解新闻节目的采访与编辑
考核标准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成绩由以下两大部分组成:
一、课程线上成绩(50%)
1.课件浏览(60%)
2.课程习题(40%)
二、课程线下成绩(50%)
1.小组汇报(40%)
2.期末考试(60%)
教材教参
教材:
黄匡宇主编:《广播电视学概论(第四版)》,暨南大学出版,2014年3月版。
常江主编:《广播电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版。
主要参考书:
1.陆晔、赵民主编:《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龙耘、朱学东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电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9月版。
3.仲富兰著:《广播评论一一功能、选题与语言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4.李文明著:《新闻评论的电视化传播一一<焦点访谈>解读》,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4 月版。
5.吕新雨著:《纪录中国一一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三联书店,2003年7月版。
6. 刘海贵著:《新闻采访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7.艾丰著:《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1月版。
8.张骏德主编:《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有关录音采访与摄像采访部分,2001年3月版。
9.还可参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电视研究》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