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1、课程概况
本课程2012年被学校确立为广州大学首批精品通识课程,2014年获得广州大学首批优质课程称号,同年被批准为广东省精品视频公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学习本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培养健全的人格,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等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及艺术特色,更加准确和深刻地认识文学经典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人文素养。
2、课程特色
本课程的最大特色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尤其是非中文专业的同学的学习和成长需要。本课程的主要特色有四:
【1】人文意识鲜明。弘扬人文精神,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思想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工作和使命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会为什么要读经典,而且知道为什么阅读与人的自由与解放有着密切关系。
【2】通识性突出。与国内同类课程相比,本课程紧扣“通识”原则,强调经典解读的通识眼光和经典阅读的通透之乐,使同学们切实感受文学通识课的艺术魅力。
【3】信息量大。每讲均有作家介绍、作品分析、焦点话题、经典评论、拓展阅读等,高处着眼,小处落墨,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能够给大学生提供有专业水准的阅读指引。
【4】可听性强。本课程注重文本细读,充分发挥文学的形象性和感染性强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文学阅读的魅力,并进而更自觉、更加经常地阅读文学作品,涵养心灵,提升境界。
3、课程主讲人
哈迎飞,1969年出生,199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第三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广州市“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教育硕士全国优秀教师、广州市优秀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副主任委员。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及省市社科基金项目十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儒教与中国现代文学》(商务印书馆2013)、《半是儒家半释家:周作人思想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等3部,主编教材《人文教育与艺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广东高教出版社2013年),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多次获得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名学者舒芜先生、著名现代文学史专家、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叶子铭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现代文学史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温儒敏教授等曾在《文学评论》《鲁迅研究月刊》《文汇读书周报》等刊物撰写书评,对其研究予以积极评价。
课程大纲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思想及艺术特色。
2、认识文学经典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综合素质,增强人文修养。
学习要求
本课程致力于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修养和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1)至少阅读8部中国现代文学名著。(2)能够写出有观点的、短小精悍而文词流畅的文艺鉴赏小论文。(3)对经典文学与当代人生的关系有所思考和感悟。
考核标准
课程考核由线上成绩、线下成绩组成。
期末综合成绩= 线上成绩 * 80% + 线下成绩 * 20%
线上成绩:课件浏览、线上练习
【课件浏览】——考核大家是否观看视频和文档,漏看将扣分
【线上练习】——主要考核点,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随章节内容一起发布,以帮助大家回顾课程中的基本知识点,客观题提交后系统自动给出评分,主观题采用同伴互评。考核大家对于章节的掌握情况,提交截止一般为本章节发布后2周。
线上成绩各部分所占比重: 线上成绩=课件浏览 * 70% + 线上练习 * 30%
线下成绩:
考核方式:参加翻转课堂至少1次,占总成绩的20%。
具体日期/另行通知
教材教参
1、《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哈迎飞主编,广东高教出版社,2013年。
2、《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选》,严家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为什么读经典?》,(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著,译林出版社,2012年。
4、《身份的焦虑》,(英)阿兰德波顿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5、《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