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教育学》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激发学生从事教师工作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教育理论视野,提升学生的教育理论境界,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意识和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教育的概念、功能及其发展历史、教育与人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师生沟通理论与技巧、班主任管理等,总学时54学时,属含实践的理论性课程。
《教育学》是一门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和特色鲜明的课程,(原)广州师范学院、(原)广州师专均开设教育学。1994年,(原)广州师范学院的教育学课程就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2001年,被评为广州大学重点课程。多年来,本课程努力在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传统,凝炼出鲜明的自我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本课程作为一门面向全校教师教育专业类学生的基础课,课程组全体成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教学、学术研究课题20多项,主编、参编的公开出版著作 20多 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并获得多项成果奖和个人奖。本课程的建设成就及教学效果一直受到各级领导、同行以及学生的高度肯定,在省、市组织的历次课程评估中,均获得好成绩。
本课程非常注重教材的更新与建设。自1995年来,出版的、以本课程成员为主编的教材有:《大教育学》、《中小学教育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训练》和《班级教育管理学》等。各教材都有鲜明的特色。另课程组成员还参编相关教材多部。目前,课程负责人王卫东教授正在主持编写教育学课程的新世纪教材《以教为本的教育知识建构》,预计2008年底出版。
本课程强调教学改革,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与优势,整体教学效果良好。其特色主要体现为: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三是不断促进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手段的改进。
本课程还注重结合教育理论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积极拓宽范围,拓展层次,深化内容。在原有教师教育类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现在的教育学课程涵盖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两个层面,并已形成了以教育学为基础和龙头、以课堂教学行为与训练、班级管理、国际教育新理念等三门课程为支撑的课程群,其中,课堂教学行为与训练和班级管理两门课程作为师范生教学与管理技能技巧的训练课程,已成为全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公共必修课中的重要课程;国际教育新理念课程作为师范生教育理论深化的拓展课程,已被学校立项批准为双语教学课程。本课程的发展在本校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师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课程大纲
学习目标
建立起教育的学科结构知识,对教育的原理进行探讨、研究,初步运用教育的原理来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以后的专业课的学习打基础。
学习要求
(1)了解中小学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2)理解学校教育的性质与目的、课程理论、教师的任务与素质要求、学校德育的实施以及有关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问题;
(3)掌握中小学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特点,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知识,师生沟通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班级管理等内容。
考核标准
1、本课程平时作业1-2次,成绩与出勤率结合占总分的30%。
2、作业形式:教师列出各单元思考题后学生自由选作;或由教师指定题目由学生按要求作答;或由学生自定题目撰写研究性论文(800字以上)。
(一)平时成绩的获得(占30%)
1.考核内容及比例分配
(1)准点和到课得分(5%)
(2)课堂表现、回答问题得分(5%)
(3)完成作业情况得分(20%)
2.考核方式
随堂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
(二)期末成绩的获得(70%)
在考试周采用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
(三)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 15%
填空 20%
选择 10%
简答 28%
论述 27%
教材教参
教材:王卫东、田秋华主编:《教育学纲要》,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书目:(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