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中国社会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复杂系统。其中人际关系网络纵横交错,发挥非常重要的自组织化作用。在这里,无论个体还是群体,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很有文化特色,同时又贯穿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理性。
《法与社会》这门课就以此为基础,从:社会规范体系的构成、法律制度设计、审判实务、权利意识、关于公正的社会心理以及秩序形成的机制等多角度出发,探讨比较法学上的典型案例。
一百余年来,人类生活的动态化、复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货币、权力、技术、信息等媒介系统的发达,打破了传统文化的藩篱和主权国家的疆界,加速了制度变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社会的风险性、相对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法律与审判的现存模式也面临日新月异的形势压力,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立法机关、执法部门、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们都必须更透彻地分析、理解以及反思社会环境。为了根据客观需要改善法律制度,无论借鉴外国的经验还是在试错过程中进行创新,人们都必须精通关于社会的各种知识和思想。
中国社会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复杂系统。其中人际关系网络纵横交错,发挥非常重要的自组织化作用。在这里,无论个体还是群体,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很有文化特色,同时又贯穿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理性。以此为基础,社会规范体系的构成、法律制度设计、审判实务、权利意识、关于公正的社会心理以及秩序形成的机制都构成比较法学上的一种典型。本课程采取“法与社会”研究范式的视角,通过法律现象观察中国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中解释法律现象。特别是以日常经验、事实以及具体案例为线索,分析法律传统的演变和建构法治秩序的条件,并且深入阐述把“原则”嵌入合理行为之中的法治新范式对网络社会和风险社会的价值涵义。
课程大纲
考核标准
课程考核分以下几个部分:
a.线上成绩
[课件浏览]占35% —— 考核学生是否观看视频和文档,少部分课程漏看将扣分;
[客观练习] 占65% —— 主要考核点,随章节内容一起发布,考核学生对于章节的掌握情况,提交截止一般为发布后一周;
[主观练习]占0%——主要考核点,随章节内容一起发布,不计入成绩
b.综合成绩
若无线下考试,综合成绩=线上成绩
如部分学校组织线下考试,综合成绩=线上成绩+线下考试成绩,
有无线下考试及线上线下成绩占比需咨询学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