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旅游资源与开发》是广州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必修课,教学用时48学时。课程旨在教给学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方面的基本知识,主要有旅游资源的概念、内涵、特点,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型旅游资源的特征、价值、形成与分布规律、旅游吸引力与旅游功能剖析及其鉴赏,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论及方法,等等。课程不但能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夯实日后工作必备的知识基础,还能为国民普及出游必备的旅游资源欣赏知识,使旅游者在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提高感受水平与旅游收获,提高旅游质量方面大受裨益,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都很强,除了作为专业课以外,亦适合作为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课程。教学中运用了丰富、典型的景观图片、VCD声象等素材,极力营造身临其境的效果,因而颇受学生欢迎。
课程大纲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判别标准、与其他资源相比的不同特征,掌握旅游资源分类的常见方案及其应用;了解各种各类旅游资源的成因、特点及其旅游吸引力因素之所在,掌握其形成与分布的基本规律;掌握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方案;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论、内容与方式,了解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工作;了解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基本现状、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成因,掌握旅游资源保护管理的主要对策措施;明确旅游资源区划的作用、意义及区划原则,了解中国各大旅游资源区的资源特征、数量、质量及其主要的开发利用方向,掌握全国旅游资源的总体状况与基本形势。通过本课程专业知识的较系统性学习,提高学员的旅游资源鉴赏评价水平,形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初步研究能力和较好的导游工作能力。
学习要求
1.充分做好课前预习,以便有针对性地听课。特别要关注和留意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所运用的教科书上没有的资料素材和学术观点等新知识、新动态。
2.用心听课,及时记录,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有疑问要及时提问和交流、沟通,避免问题堆积。
3.强化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特别要注重概念和事物之间的细微区别。例如,北京樱桃沟开辟为早春花园,利用的是地形小气候,而有不少学员却误以为是利用的城市小气候,其实质就是混淆了这两种不同的小气候类型。
4.基于旅游资源包罗万象的丰富多样性和纷繁复杂性,学员平时要努力拓宽自身知识面,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整理,以满足本课程学习中“厚基础、宽口径”的需要。学员在课外要主动学习,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料积累相应知识。
考核标准
1.依照学校对考查课程的考核要求,本课程成绩的评定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查成绩占70%。
2.平时成绩根据平时作业、课堂听课表现、回答问题和出勤状况等多项因素加以综合评定。
3.考虑到本课程知识量、信息量大的特点,期末考查采用卷面开卷考试的形式,统一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和考场内独立完成。题型包括填空、单选、多选、判断、名词解释、简答、知识应用分析与论述题。
教材教参
1.教材
《旅游资源与开发》(第二版),甘枝茂、马耀峰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旅游资源与开发》肖星、严江平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历年皆有重印。
采用两本同名教材,各取其长。
2.主要教参
《旅游资源与开发》,杨桂华、陶犁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
《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第五版),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年2月。
《旅游资源学》(第二版),毕华、游长江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孟爱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